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
我國焊接教育現狀和教育與培訓工作委員會的下一步工作
發布時間:2013-03-29 作者: 來源:點擊:105
文章轉載自:來源:中國焊接資訊
我國的焊接技術教育分為科學研究、工程技術、綜合技能和操作技能四個層面,其中前兩個層面屬于學歷教育,后兩個層面屬于職業教育。
科學研究層面一般指的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和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工程技術層面一般指的是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技能層面是高職高專和中職中專的專科生教育;操作技能層面是各個行業培訓學校的焊工培訓。
一、我國焊接高等教育現狀
我國焊接人才的培養已經具有近60年的歷史。從高等院校焊接教育來看,從1952年在前蘇聯的支持下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立焊接專業起,天津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院校相繼成立焊接專業,最鼎盛時有50多所大學培養焊接工藝及設備的本科生,年畢業學生5000多人,為計劃體制下的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可是,從1998年起我國推行通才教育政策,撤銷了焊接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大多數焊接專業和鑄造鍛壓專業合并,成為材料成型及控制專業,由于上述專業的知識基礎和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全國的焊接專業也幾經調整。從1998 年,為了適應教學改革,高等院校對大學生實行通才教育,除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外,大多數高校根據國家教育部的精神,把焊接和鑄造、鍛壓專業合并成為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并按新專業目錄實行招生。對原來焊接專業的學生,國內主要有三種培養模式: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培養本科生,部分院校在大四學年才進行焊接專門化的教育;按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設置二級學科培養本科生,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所學專業種類增加鍛壓和鑄造兩個專業,然而焊接與鍛壓、鑄造的專業基礎課程的共性較少,使得學習焊接專業知識的內容和時間減少;只有哈爾濱工業大學保留了焊接工程專業,另有一部分院校雖然按照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專業招生,由于傳統師資和專業配置原因,仍按原二級學科焊接專業培養本科生。其中前兩種培養方式的焊接專業課程大幅度減少,實驗環節的教學也有所壓縮。而在近幾年來的市場形式下,大多數民影和合資企業對畢業生后續專業培訓的機制不健全、繼續教育不重視,卻又急需專業“對口”畢業生,用人單位即使找到了通才教育政策下寬口徑培養的焊接專業畢業生,畢業生也很難勝任焊接方面的生產工藝支持、焊接生產管理和焊接技術開發等工作,焊接專業人才的供求關系極其不匹配。
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過程中,焊接生產的自主設計勢在必行,諸多大型國際先例的焊接結構的制造,已無國外的成熟設計可參照,進行自主知識產權的設計、制造迫在眉睫。改革開放初期培養的焊接專業人才已經成為我國焊接專業力量的中堅。但從長遠發展來看,十余年的焊接高等技術人才培養的空擋,焊接高級技術人才后繼乏人。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突出,已經大約有近10所院校恢復了焊接工程專業建制,很好的滿足了就業人才市場的需求;但是焊接知識結構全面的焊接工藝人員仍然極度匱乏。 二、我國焊接職業教育現狀
在高級焊接職業培訓方面,中國焊接學會和中國焊接協會于1998年8月,聯合成立了中國焊接培訓和資格認證委員會(CANB),全面負責我國的焊接培訓和認證工作。并在2000年1月獲得IIW授權后,開始致力于在中國推廣國際統一的焊接培訓體制。
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是國際焊接學會(IIW)授權的,在中國負責實施IIW國際統一的焊接培訓與資格認證體系的唯一組織機構。實現了在全球37個授權國家中連續十年認證人數居第二的好成績,僅次于德國。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與地各焊接協會、大學及大型企業合作,進行國際焊接工程師(IWE)培訓。1998年國家實施通才教育制度大面積撤消了焊接專業,而中國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又很不健全全,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等專業培訓機構所培養的焊接技術人才遠遠不能滿足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強烈需求。 在高職高專和中職中專學校中,開設焊接專業的學校有近80所,是目前焊接初級技術人才的主導力量。雖然這些學校的焊接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良好,但是社會上對焊接工種的片面認識和國家宣傳輿論對白領工作的過多導向,各學校普遍存在生源不足、師資匱乏等問題。 另外,市場需求的驅動,200多所職業培訓機構大都建立了焊接專業,但決大部分是以培訓焊接操作人員為目的,畢業后經考核頒發全國通用《職業資格證書》及《特種作業操作證》,暫時性的滿足了我國制造業大發展的對焊接人才的需求。為各行各業的崗前培訓和崗上培訓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教育與培訓工作委員會的部分工作計劃和設想 1. 組織召開全國高等院校焊接教育研討會
教育與培訓工作委員會于2010年10月29日在廣西南寧召開了主任工作會議,在會上參會的主任、副主任討論了我國焊接教育機構調查分析報告,明確了中國的焊接教育分為科學研究、工程技術、綜合技能和操作技能四個層面,由于中國已經取消焊接專業超過十年,第二層面的工程技術教育(主要是本科教育)極其薄弱,焊接工程技術人才后繼乏人,急需國家主管部門調整高等教育專業設置,補充足夠數量的焊接工程技術的本科生,同時還需要采取加強高職高專學校實踐教學水平、加大職業培訓水平等補救措施。 會議決定在2011年籌備由教育與培訓工作委員會和全國材料加工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舉辦一次全國高等院校焊接教育研討會,目前已經確定需要參加的具有焊接專業或從事焊接研究的大學名單。在接下來的幾年,可以聯合機械職業教育實驗實訓建設指導委員會等機構開展全國高職院校的焊接教育研討活動。 2. 參與中國焊接協會教育與培訓規程的編寫和培訓基地的建設工作 為了解決我國焊接制造業快速發展和焊接技能型人才嚴重缺乏的矛盾,中國焊接協會不同行業特點對焊接從業人員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鋼結構制造、有色金屬焊接、運載工具制造、焊接材料生產、焊接設備制造以及焊接器材經銷等焊接從業人員的短期培訓。在培訓過程中不斷形成并完善中國焊接協會的教育與培訓規程,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與高等院校、龍頭企業合作,建立實體型的焊接教育與培訓基地。通過短期的有針對性的培訓,為上述行業或企業提供焊接從業人員的崗前培訓和崗上培訓。 3. 幫助推進焊接職業培訓機構的資質認證工作 我國現有200多家職業培訓機構可以進行焊接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焊接職業培訓規程,各家的課程設置、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育與培訓委員會通過討論。建議借鑒部分高職院校焊接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成功經驗,針對不同層次的焊接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以中國焊接協會的名義提出一套焊接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和設備優化配置方案,吸引職業培訓機構進行自愿認證。以此來提高和改善焊接職業培訓機構的培養水平。
為使焊接人才的培養適應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急須建立和完善我國的高等教育、高職高專和行業培訓三位一體的焊接教育與培訓體系;高等教育主要培養焊接工程師等焊接工藝設計人才,高職高專主要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行業培訓主要培養操作技能型人才;建議國家職能部門采取進一步的有效措施,明確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及焊接專業培訓機構的各自職責,采取有效途徑,利用職業培訓禰補高校通才教育的空白。采取資格認證、行業準入考試、焊接技能比賽等多種形式,提高焊接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